陶淵明誤落塵網十三年中,官場的勾心斗角、世俗的污濁束縛,令其產生了“久在樊籠里”的壓抑和痛苦。終在“守拙歸園田”后,“性本愛丘山”的他,心中生出了“復得返自然”的欣喜與脫離仕途的輕松感,從此過起了自由閑逸的田園生活。
觀文殿學士、太子少師歐陽修,解甲歸田后,自甘恬淡,不以世事為懷,游放山水之間,以山水之趣拓寬自己的胸襟。從曾鞏寫其“曠達林中趣,高閑物外身”可以看出歐陽修遠離官場后寄情山水,心中的釋然與對名利的淡泊,讓其超然于物外。
人生的碌碌,世事的茫茫,得失暫且不論,最終尋得內心的安定與從容,才能在這塵世中獲得自由與閑適。
當今社會,人們為名為利四處奔忙,快節奏的生活總是壓得人喘不過氣,當我們真正停下腳步,才發現內心深處渴望的不過是一個能安放心靈的寧靜歸宿。
或在客廳安然自若,談笑風生;或在餐廳食之有味,飽腹有度;或在茶室小啜幾口,齒間留香;或在書房肆意創作,陶冶情操;或在臥室養精蓄銳,整裝待發……閑適的姿態、安定的內心,任紅塵紛擾,亦可活得自由安逸、有閑情。